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知識體系、價值觀念、生存方式等構成的觀念形態(tài)的復合體。校園文化則是一個學校發(fā)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人生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
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yǎng),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素質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它能給予學生情感的精神食糧,使學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發(fā)展、快樂生活、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
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個性、陶冶情操、發(fā)展能力、提高素質。過去我們在強調教育功能和途徑時,比較注重“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而對“文化育人”“環(huán)境育人”則不太重視。其實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的樹立,高尚道德人格的養(yǎng)成,健康審美趣味的提升,無不受到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真正落實素質教育,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校園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區(qū)別
校園文化建設是基于對特定對象的具有權威性與引領性的一種教育行為,它與大眾文化是與本質區(qū)別的。大眾文化具有普適性,它面對的是全社會各階層人員。大眾文化固然也有教育功能,但更多的還是強調娛樂因素的。
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制約,當下“快餐化”的出版和閱讀盛行。許多出版物,要么弄些扎眼的大圖片,文字寥寥,沒什么信息量;要么就是講些離奇的故事,什么思想都沒有傳遞。
“無厘頭文化”廣受追捧。比如說手機短信,俏皮輕快,娛樂至上,但大多數(shù)只不過是小聰明而已,只有意思而沒有任何意義,造成了一種“文化泡沫”。中國的大眾文化,不經意間就變得嬌滴滴、嗲兮兮、甜絲絲、輕飄飄、黏糊糊的一團氤氳,于是就有了“借我一雙慧眼”的歌吟了。
比如有專家就完全顛覆了李清照在人們心中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而把她說成是雖然長得漂亮又有才,但也有很多“劣行”,比如好賭、好酒、好色。還有,將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不是敬業(yè)而是因為怕老婆。等等。
應該說,現(xiàn)在的學生思想活躍,視野開闊。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建設校園文化,那么大眾文化勢必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
校園文化的定位則是引領、規(guī)范、科學。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tǒng)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文化也可以稱為“學校精神”,并具體體現(xiàn)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它能促使整個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變革,對于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開發(fā)學生智力,增進學生身心健康,豐富文化生活,幫助他們樹立和形成良好的審美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創(chuàng)造意識。
現(xiàn)在有這么一種傾向,就是將學校的“校園藝術節(jié)”“體育運動會”“朗讀比賽”、“故事大賽”、“演講賽”、“學科競賽”等等的活動等同于校園文化建設了,打個標語,什么“弘揚校園文化,落實素質教育”就好比是萬金油了。
當然,上述活動都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問題是我們以偏概全,就盯著這些活動,片面認為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部內容。
校園文化建設要遵循特色性原則,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在傳統(tǒng)中挖掘新意,融合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生機與活力。另外還要遵循發(fā)展性原則,因為校園文化具有發(fā)展性、動態(tài)性等特點,所以要與時俱進,體現(xiàn)發(fā)展主題。
比如我們應該加強校園環(huán)境建設,認識到環(huán)境也是一種教育力量,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說話,每一棵花、木都發(fā)揮育人的功能。要著力提高校園環(huán)境育人的意識,建造優(yōu)美的校園自然環(huán)境,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功能。
強調校園文化建設重要的一點在于,要能尋求突破口,走特色化路子,從而在共性之中體現(xiàn)鮮明的個性特色。比如說京劇進校園,如果能堅持到底就是很好的探索。
再比如寫字教學,現(xiàn)實情況如何呢?現(xiàn)在眾多學生將字寫得張牙舞爪、滿紙狼藉、目不忍睹,根本達不到規(guī)范化的起碼要求。那為什么不能有效對學生進行寫字訓練呢?從主觀上看,絕大多數(shù)學生、家長、教師普遍都不贊成把太多的時間用在練字上,他們認為,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其他各門考試科目上更加值得。
所以說,如果將寫字教學扎實開展下去,也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
我們從對漢字書寫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國文化中富有生機的精華,更看到了書法藝術中所蘊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我們可以說,漢字的書寫,其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既包括了書法藝術所涉列的書家、書史、書學、碑帖,又融進了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不同學科的精髓。一句話,漢字的書寫本身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寫字教育,就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寫字、寫好漢字,更重要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漢字書寫背后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進而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理解。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它和識字的關系非常密切,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學生掌握學過的字,又能寫得端正、整潔、行款整齊、有一定速度,不僅可以使他們在校期間能更好地完成各種作業(yè),而且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書法是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學生通過長期的寫字訓練,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情趣,培養(yǎng)審美觀念和一絲不茍、愛好整潔等良好習慣,有益于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
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即教育是綜合的,光靠學校教育還遠遠不夠,那就要構建立體的教育網絡。我們還要清楚,建設校園文化也是如此,如果所有活動在局限于校園之內,即便再豐富,手段再新穎,都是對學生的“圈養(yǎng)”,而不是真正意義的發(fā)展學生個性。陶先生對于傳統(tǒng)的舊學校和舊教材提出過這樣尖銳的批評:“現(xiàn)在鳥籠式的學校,培養(yǎng)小孩子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書。”因此,他呼吁“要解放孩子的空間”,因為“創(chuàng)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fā)揮內在之創(chuàng)造力”。
1、要向社會延伸
社會是個大課堂,將學生的視野引向校外,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比如組織學生參觀科學館。在科普專家的組織下,讓學生經歷觀察、模型制作、查閱文獻、測量、數(shù)據(jù)記錄、結果分析、交流分享等科學研究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這對他們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方法、形成嚴謹?shù)目茖W思維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實,科技館資源與學校教育資源整合是國際趨勢。例如美國每個州都有很多博物館,常有老師帶著學生來上課,有時還特約這里的科學家為學生講解。198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與國家研究理事會就共同啟動了“科學家參與教育的對策”行動,倡導科學家們參與幼兒園和中、小學科學教育。內容包括與學生們一起學習科學知識,與教師合作,參與“系統(tǒng)科學教育改革”甚至還參與教材的編寫。
2、要向自然延伸
今天中國的教育出現(xiàn)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學校不敢組織孩子參加野外活動,夏令營、冬令營、春游、秋游大為減少。為什么?是因為怕出事,一出事就打官司,父母把學校告上法庭,學校輸怕了。越不組織,孩子越不能得到鍛煉,越不組織,孩子越沒有經驗,越容易出問題。因而我們要盡快解放教育,讓我們的教育更適合孩子,我們不需要違背孩子天性的教育。
越是與大自然親近,越容易感情豐富,思維敏捷;越是頑皮好動,越使生活樂趣無限;而感情豐富又頑皮好動的人,往往是熱愛生活、富于創(chuàng)造的人。柳斌先生說:“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孩子,社會的孩子,但首先應該是自然的孩子,大地的孩子。我們需要塑造孩子,但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天真,不能以一代人的刻板為代價。因為被這種呆板所鈍化的,恰恰是人類活躍的思維,被磨損的恰恰是靈感與悟性。”
因此,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走出校園,投入到大片然的懷抱,吹吹田野的風,踏踏原野的草,掬一捧泉水洗洗臉,摘一朵野花夾在書頁中……都是對孩子極好的教育呢。
3、要向家庭延伸
沒有家庭參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家長出于功利和愛,往往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方法欠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與家長的溝通,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家庭教育問題的癥結在于,成年人在與孩子的權利博弈中,以長者的權威對兒童權利的漠視和剝奪,這實際上是對孩子社會化過程的粗暴干預。許多家長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師的“助教”和孩子學習的“拐杖”上,在課余時間給孩子“加碼”,蠶食著孩子們的健康,降低其生命質量。
還有許多現(xiàn)象,比如父母忙于工作忽視孩子,意外傷害頻頻發(fā)生;夫妻離異,推脫對孩子的撫養(yǎng)教育責任;農民進城務工親子長期分離等,兒童面臨的生存危機大多可以從父母作為孩子監(jiān)護人的失職中找到原因。
所以說,學校教育必須與家庭聯(lián)手,構筑孩子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