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閣下訪問金火炬校園文化建設公司官網(wǎng),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中小學專題網(wǎng)站|加入收藏|聯(lián)系我們|在線咨詢廈大附中是一所新建學校,兩年前這里還沒有一塊磚,更別談有什么建筑。我的同事來自各地,除應屆畢業(yè)生外多數(shù)在職教師來自各地的優(yōu)質(zhì)學校,他們都希望廈大附中一夜之間完全建成,更希望校園文化也在一夜間形成。我或多或少也有這樣的希冀,希望效果圖明天變成實景,然而事實不可能,也不需要,因為我們不是老校遷建,學校一年一年增加,校舍自然一年一年的擴建。我們目前在校生850人,擁有185600平米的土地和50000平米的校舍,毫無疑問,是全世界人均占地和人均校舍最多的學校,把這樣一塊黃土地變成“文化”所在,慢慢來是情理中的事。
我不擔心校園建設,也不擔心校園文化的載體建設,我很擔心我們對校園文化的理解,我覺得我們對校園文化的理解有偏差,或者說不夠全面。高一的同學在做一個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他們讓我談談看法,我非常贊賞他們參與這樣一個課題研究,我尤其希望,作為廈大附中第一屆高中生,他們能夠主動地實質(zhì)性地參加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對他們談談我的想法。
我歷來認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人,其內(nèi)涵是,文化建設要靠人,文化呈現(xiàn)還要靠人,文化的服務對象仍然是人。
墻壁文化到底有多大力量呢?我想講兩個故事。
我原來供職的學校,曾在每間教室后墻上掛有四個條幅,寫有類似“我們曾經(jīng)擁有”、“我們正在創(chuàng)造”、“我們怎能忘記”還有什么我已經(jīng)忘記的四句話并分別配有中國近代史上帶有標志性的地點圖畫,總之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句子,我覺得非常好,每每朗讀起來都熱血沸騰。但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所帶的重點班的學生在這樣的教室里坐了三年甚至六年竟然背誦不出一句。我那時開始懷疑墻壁文化的作用,包括那些上墻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甚至面向教師的各種制度,字數(shù)越多越?jīng)]有意義。
另一個故事是2001年年底我在廣州學習時聽到的,廣東省委黨校的一位副校長說的,我一直以為可能是編的。說中央黨校某禮堂某年某月某日起火,一群參與學習的高級干部置滿禮堂更值錢的設備于不顧,拼命去搶那塊寫有“實事求是”的牌匾,結(jié)果已毀損的牌匾終于被搶出來了,但大量本可以轉(zhuǎn)移出來的設備被付之一炬,大家絲毫不遺憾,倒是慶幸將“實事求是”牌匾給“救”出來了。真是莫大諷刺!
第一個故事表明“文化”沒有入腦甚至沒有入眼,第二個故事表明“文化”沒有入心。
現(xiàn)在回到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人的問題。文化建設要靠人,或者說要發(fā)揮人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這似乎是廢話,然而我以為是大實話,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是哪些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fā)揮了作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和學生的話語權是否得到了尊重?尤其是學生,我們能否給予他成長中需要的東西?是在校園內(nèi)塑一尊孔子的塑像讓人感到遙不可及,還是雕一個缺口的木桶教給學生一個簡單的道理,我以為是可以深究的。做校長的,做教師的,往往自認為某某重要,就要強加給學生,結(jié)果滿校園的“文化”就是培養(yǎng)不出有文化的人。所以,我說,要讓墻壁說話,要刻碑勒石,要做宣傳櫥窗,甚至可以做大量的寫真、噴繪,但做之前我們要搞清楚是為誰做。我經(jīng)??吹接行W校,櫥窗倒是很精美,但櫥窗里的內(nèi)容往往一年不換一次,這樣的“文化”不要也罷!當然,教師也好,學生也好,要主動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我遺憾地發(fā)現(xiàn),非有特殊的激勵,一般師生往往不會主動參與進去。
為什么說校園文化的呈現(xiàn)也要靠人呢?放在那里、寫在那里的,是顯性文化,是文化的載體,不是文化本身,有些甚至還停留在制度的層面,最多是對文化載體的一種烘托。2009年9月30日《報刊文摘》轉(zhuǎn)載9月24日《南方都市報》上的一則報道,引題為《30多名女生因“頭發(fā)”難進校門》,正題是《佛山一中學執(zhí)行“留發(fā)不留校”》,報道了佛山禪城實驗中學32名女生因為留長頭發(fā)而被學校要求去剪發(fā)、不剪短就不能進校門的事件。針對這件事,我寫了篇短文《如何看待這樣的博弈》,其中有我對校園文化的看法:“我以為,學校是應當有權威的,合理合法的制度必須得到堅決執(zhí)行,否則就別談制度管理,只有制度管理進入文化層面時,才談得上文化熏陶,一種制度只有在長期的堅定執(zhí)行中才能成為文化,朝令夕改形不成文化。當學校被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指揮得團團轉(zhuǎn),完全失去自己的方向時,學校是沒有文化的。文化的力量在哪里?當這群女生選擇你這個學校時,她提前就將這長發(fā)剪去了,或者說為了上你這所學校不惜剪掉心愛的飄逸的長發(fā),根本不需要你去宣布什么規(guī)范,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學校櫥窗里的儀表規(guī)范是制度,而制度的剛性約束解除后的自覺行為就是文化。
廈大附中人目前有哪些文化呈現(xiàn)呢?譬如,師生見面互致問好,完全是無制度化的自覺行為,這里面包含有師生共同的文化理解,體現(xiàn)是文明禮貌、師生平等。譬如全體師生在校期間全天候佩帶校徽,它體現(xiàn)了附中人熱愛學校以校為榮的自豪感。有人把垃圾筒也歸為校園文化,思維的出發(fā)點是垃圾筒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隨手扔垃圾的困難,可以教育人們愛護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然而我觀察到,往往垃圾筒越多,環(huán)境衛(wèi)生越糟糕,一是學生不好好扔垃圾,二是垃圾清理不及時,三是垃圾筒遍地,本身就構(gòu)成視覺污染。廈大附中的理念是:自己的垃圾自己處理。所以在學校的公共場所,目力所及之處基本看不到垃圾筒。大家基本能做到盡可能減少垃圾,有了垃圾要及時收集并袋裝化后送到集中的垃圾箱處存放。我們需要通過制度來保障文化的形成,但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墻上的規(guī)章,而是心中的規(guī)章,“人”在其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在起始階段,尤其需要老師的理解、支持和推動。隨手關燈,節(jié)約用水,出教室關門窗,這些好習慣都不會自然形成,這些都需要長期地規(guī)范才能形成文化。當我們拆除制度的“支架”,這種習慣還能年復一年的存在,文化就形成了。
校園文化的服務對象是人,這不難理解,但服務什么人需要明確。首先要服務于教育對象,要對學生的成長負責,其次要服務于教師,要對教師的成長負責。明確了服務對象,校園文化建設就會事半功倍。并不是每一個寫有警示語的標牌都必然成為文化,有些可能是偽文化,有些甚至是垃圾文化,而有些看似“無文化”的標牌后面可能包含有“文化”,關鍵看文化建設中是否有“人”。舉一例,我校所有公共場所和教室都安裝有監(jiān)控設備,這些設備的使用有利于學校安全與管理工作,毫無疑問是為人服務的。在監(jiān)控區(qū),同樣張貼一塊標牌,我們來比較一下。一塊上面寫上“敬告:本區(qū)域為圖象采集區(qū)”,另一塊寫上“請遵守校紀,您的每一舉動都在監(jiān)控之中并被錄象保存”。顯然,前者是有“文化”的,文字背后有對別人的尊重,后者是沒文化的,居高臨下中含有對服務對象的蔑視,既然不“文”自然就不能“化”,何來文化?
坦率地說,廈大附中校園文化的核心理念目前還沒有形成,我也不敢妄下結(jié)論。“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我以為不是最佳的概括,“敦品勵學,篤志尚行” 仍然不是最佳的概括。當然,可以先做起來再說,自由發(fā)揮一陣子,然后再找主線似乎也可以,但我想至少有一個大方向,有一個大原則。大方向就是為未來培養(yǎng)人才,大原則就是對學生的終身負責。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有幾個著力點:一是由于是新建學校,要重點做好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二是虛實并舉,既關注文化載體建設,更關注確立共同的文化認同,提高師生參與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執(zhí)行力;三是實事求是,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要有思想,但更要有行動;四是強調(diào)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并進,用傳統(tǒng)文化精髓培養(yǎng)具有全球胸懷和現(xiàn)代意識的人。
在基礎文化設施方面,我們已經(jīng)起步。針對校園大的特點,我們將對校內(nèi)道路、廣場、樓宇進行命名;要引進一批文化石;安裝一批戶外雕塑;在普遍綠化的基礎上分區(qū)域建設若干主題園林;促進班級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圖書館文化、辦公室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設。要深化校本課程建設,要在校本課程中融入更多校園文化的因子,要在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方面更多地發(fā)揮校園文化的作用。目前,學校網(wǎng)站已有一定影響,學校廣播站已開播,學生文學社的成立也在醞釀。帶有濃厚校園文化色彩的體育節(jié)、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廣場鋼琴演奏會、環(huán)校園長跑等活動也會相繼開展。我一點都不擔心廈大附中終會擁有豐富的校園文化,我所擔心的恰是何時才能建成廈大附中最突出的校園文化。是嚴謹抑或開放,是求思抑或尚行,是人文抑或自然,是矜持抑或熱情,等等。無論如何,我始終認為,最具感染力最有教育力量的道理往往是最簡練最樸實無華的,我希望能夠找到這樣的“文化”作為我們校園文化的核心理念。途徑、方式、方法的獲得都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讓老師、學生用經(jīng)久的熱情不間斷地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沒有這個“人”什么都不談!文化使人開心,文化讓人敬畏。建設校園文化很容易,建設有價值的校園文化很難!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