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在线看h片666_亚洲无码一级在线观看_一级美国无码高清_在线观看免费人成

01/新聞中心

每周焦點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每周焦點 > 內(nèi)容

離孩子最近的文化

作者:金火炬時間:2019-01-16 14:43:39來源:佚名 點擊量:0

     “打造”一詞本來多用于制造業(yè),而且往往是手工業(yè),比如打造銀器,打造首飾,打造兵器,等等。最近十來年“打造”漸漸移用到教育領域:“打造名師”“打造學校品牌”“打造校園文化”……當然,詞語的含義及運用本身是在發(fā)展變化的,所以后來用于精神文化產(chǎn)品也不是不可以。問題是,“打造校園文化”之“打造”是什么意思呢?
       至少有些學校是這樣操作的,請一家文化公司來幫著創(chuàng)意和設計。比如,幫學校確立一個“人無我有”的“文化特色”——“孝文化”呀“義文化”呀“水文化”呀“山文化”呀“石文化”呀“竹文化”呀,等等,然后緊扣這個“文化”來設計校訓、?;铡⑿8?、校服包括信封、信箋、水杯以及學校的色調(diào)、logo,還有學校教學樓墻上的各圖案和文字,還有校園內(nèi)的各種小雕塑、學校圍墻上的浮雕等等……經(jīng)過這么一“打造”,學校一下就顯出“濃濃的文化氣息”了。
      按我膚淺的理解和通俗的表述,“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展示和標志,如果沒有學校文化,校園文化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學校文化是一個學校的在辦學歷史中水到渠成積淀形成并被學校全體師生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準則及其規(guī)章制度、行為方式,它當然可以體現(xiàn)于外在的校園景觀,但更通過一個又有一個的課程和故事彰顯出來,并流傳下去??傊恳凰鶎W校的文化都是從這個學校的土壤中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而不是花錢去請公司“設計”然后“打造”出來的!
現(xiàn)在有的文化公司不是僅僅幫著“設計”,而是深入學校,進入課堂,了解校史,訪談師生,感受氛圍……然后幫著總結學校本來就客觀存在著的文化因素,將其提煉并凸現(xiàn)出來,這是無可厚非的。
      退一萬步說,就算是“校園文化”可以“打造”——如果這里的“打造”,是我上面所說的“總結學校本來就客觀存在著的文化因素,將其提煉并凸現(xiàn)出來”的意思,那么,這“校園文化”為誰而“打造”呢?當然是為師生打造,但在我看來,首先是為學生打造,道理很簡單,學校的一切歸根到底是為孩子服務的。
       一塵不染的校園里,到處是氣勢恢宏的成人化標語口號。比如,遠遠就看到教學樓的墻上寫的巨幅標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奮力打造國內(nèi)知名、西部一流、省內(nèi)領先的精品名校!”“培養(yǎng)走向世界的現(xiàn)代中國人!”“造就一代又一代有中國情懷、世界視野的卓越人才!”……這些口號在我看來絕對沒有錯,放一些在學校的墻上也是應該的,因為它可以激勵全校教師時刻不忘辦學使命??涩F(xiàn)在不少學?;旧隙际沁@些成人口號,就不妥當了。
       還有圖片以及對圖片的介紹。比如,很多學校都有“領導關懷”的櫥窗,上面展示著各級領導前來視察學校的照片。這么多領導關心學校,這當然是學校的光榮,但可不可以放在學校榮譽陳列室?把有限的墻面留給兒童,不更好嗎?
      這樣的文字介紹,包括照片上西裝革履的校長和老師,很難讓兒童感到親切。他們根本不懂那些“榮譽”“課題”“理念”“模式”是什么意思,他們其實最關心的是,這個校長對我們兇不兇?平時我們?nèi)绻麑W校有什么建議能找到校長當面給他提嗎?這位老師的課上得好不好?課間老師和我們一起跳繩或踢足球嗎?我們犯了錯老師會不會動輒請家長?……
       還有滿墻的“辦學理念”“培養(yǎng)目標”“校風”“教風”“學風”以及“321青藍工程”“三主式課堂”“三自式德育”……眼花繚亂。我想,把這些東西那么醒目地寫在校園的墻上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提醒每一位教育者嗎?那完全可以寫在相應的辦公室、會議室呀!難道寫在外墻上就可以讓老師們隨時“不忘使命,牢記初心”嗎?
有一兩句核心的教育格言(比如教育家的經(jīng)典語錄或本校校訓)就可以了,更多的空間留給孩子們吧!
      把校園還給孩子,讓校園別那么“神圣”,別那么“精致”,別那么“一塵不染”,別那么“氣勢恢宏”。讓校園有樹林,有草坪,小土坡,小池塘,孩子們可以打滾,可以摔跤,可以捉迷藏,可以追逐打鬧……越有兒童笑聲、歌聲和吶喊聲的校園,就越有“文化”。
       幾年前,臺灣的幾所學校,看到了屬于兒童的校園。新北市成福國民小學的校園里有水塘,孩子可以穿著青蛙服下水觀察水中的動植物;新竹道禾學校實驗有許多枝繁葉茂的大樹,孩子們課間都可以爬上去玩兒的;臺北奎山中學的校園里有許多沙坑、土坡、秋千,專門供孩子們“撒野”的,他們的一幢教學樓居然還修了旋轉(zhuǎn)滑梯,這是孩子們下課后下樓去操場的“通道”,校長說:“孩子們一下課就坐滑梯下來了,多好玩兒!”
在這幾所學校,放眼校園,房子是舊的,教室是舊的,操場是舊的,到處都有泥土和青草。校園里也沒有刻意的所謂“校園文化建設”,我沒有看到“辦學理念”“校風”“教風”“學風”之類的表述,也沒有看到各種花里胡哨的“校園文化墻”之類。但學校所有的教育追求,都寫在了孩子們快樂的臉上。
當時,我不禁對同行的老師感慨:“在大陸,許多學校越來越精美、豪華和高大上:水磨石地面,瓷磚貼墻……總之,地面早已經(jīng)干凈得沒有一點泥土了。孩子們在這樣的校園里,被要求‘規(guī)范行為’‘文明休閑’,還有什么‘輕手輕腳,輕拿輕放,輕言細語’,整個學校就沒有孩子盡情撒歡甚至撒野的地方!而這里的校園,如果按大陸某些驗收標準,硬件就過不了關。但這里卻是孩子們的樂園!這才是學校!”不動聲色體現(xiàn)于學校的每一個細節(jié),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們的每一天生活。這樣的校園文化,是不是離孩子更近一些呢?

\
\

 

相關鏈接:

精品展示

?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1502003519號